近日,一篇对比中日两种螺母的文章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文章介绍了一种可与日本偏心螺母匹敌的中国唐氏螺纹,网友们纷纷留言,为中国匠人的智慧点赞。回看唐氏螺纹的发展过程,我们从发明人唐宗才身上看到了孜孜不倦的工匠精神。
1985年,唐宗才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电气自动化专业,刚满20岁的他被分配到马钢中板厂成为一名电气工程师。当时,厂里设备常常会发生一些无规律的、难以分析的故障,掌握理论的工程师往往还不如有经验的工人处理故障更快。唐宗才决心解决这个问题。他将几年的设备故障进行统计和分析,发现那些让人难以分析判断的故障一般都是电气的接点松脱和粘接所造成的。
能不能设计一种“不会松动的螺栓”结构?这一直萦绕在他脑海。有一次,唐宗才偶然看到一篇介绍自锁螺纹防松的文章。他突发奇思:既然双螺母的防松效果不错,那将螺母换成一左一右肯定效果更好。结构很快就想出来了,唐氏螺纹螺母由作为紧固螺母的右旋螺母和作为锁紧螺母的左旋螺母组成,两种螺纹复合在同一段螺纹上,因为方向不同,紧固螺母的松动力变成锁紧螺母的紧固力,因此螺母防松效果大大提高。
唐氏螺纹要解决的第一问题是螺纹强度问题。因为和普通螺纹相比,唐氏螺纹的受力面积大大减小了,大家都认为其强度必然大大减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唐宗才决定先做实验,实验结果出乎意料。根据他在武汉、上海、北京多次实验检测,发现同等材质、同等直径的唐氏螺纹强度达到普通螺纹平均值的95.38%,就是说唐氏螺纹的强度值基本不下降。原来螺纹强度与螺纹结构有着直接的关系,唐氏螺纹使各螺纹段的受力更均匀,反而对强度没太大影响。
虽然唐氏螺纹紧固件具有优异的防松性,但批量化生产仍是难题。唐宗才找到我国较有实力的螺纹工厂,但由于普通螺纹是等截面的、连续的,而唐氏螺纹是变截面的、非连续的,所以,原有设备不能用,工厂不愿意接手。周围的人劝唐宗才放弃,但他坚持不退缩。
唐宗才对整个技术路径进行了重新思考,自己动手设计,请来机械专业的朋友,共同研究设计方案。自己学着画机械制图,第一张零件图花了两天时间才画成。又经过反复改进,反复试验,终于成功。唐氏螺纹紧固件开始走入市场。
为了开辟稳定的市场,唐宗才决定从压轨器产品入手,将螺栓紧固技术应用于压轨器的防松上。压轨器是固定行车轨道的,由于行车运行频繁,加之轨道不在地面,难以维护,因此对压轨器的防松要求较高。产品一投放市场就带来了很好的效果,原先几个月就松动和损坏的压轨器使用数年也不会出现问题,各大钢厂纷纷使用。
一次,江苏一家水泥厂的振动给料机螺栓松动问题解决不了,打电话求援,唐宗才带着厂里的技术人员去了现场。原来,设备上的普通螺栓只运行3分钟后就开始松动脱落。换上唐氏螺纹螺栓之后,他们跟踪了3个月没有发现螺栓松动脱落现象。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唐宗才深有感慨地说,螺纹发明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为了解决螺纹紧固件的振松问题,我尽了自己最大努力,没有浅尝辄止、没有畏缩不前。
唐宗才认为,要做出发明与创新至少要具备3个条件:首先,具备“有解思维”。要相信所有的问题都有办法解决,只要不能证明它行不通,就一定要做下去。不相信有解决办法是不会做出任何发明的。其次,掌握基本原理。发明并不需要精通本行业的专业知识,但对其涉及的工作原理要很清楚。第三,拥有一份狂热和执著。狂热和执著能让人忍受无比寂寞的漫漫长夜和一次次的失败,直至绝处逢生,能让人无怨无悔地将毕生的精力投入所热衷的事业。
唐宗才的“有解思维”和“执著”正是现在所提倡的工匠精神。绝不轻易放弃,一步一步地打磨自己的产品,直到做出令人满意的结果。唐宗才的工匠精神最终让他颠覆了传统的螺纹,在某种意义上改写了螺纹的历史。图样结帮机